广州APP开发公司告诉你APP刷榜内幕!
2016-12-16 10:00:26
前段时间,微信公众号刷量事件戳破了行业泡沫。在虚火盛行的互联网行业,刷阅读量只是冰山一角,“刷”早已成为宣传推广的常用手段。
APP刷榜就是其中之一。在App Store的竞价排名模式尚未进入中国前,采用各种方式刷榜是APP曝光的重要途径。
“大部分公司或多或少都刷过榜,尤其是碰上一些活动、特定日子需要集中推广时,都会用刷一下,量一下就上去了。”一家公司的市场推广人员对凤凰科技说。“年末了,也要进行KPI考核。”
应用开发商刷榜一方面有助于其获取更多用户,一方面可以拿漂亮数字给投资人看,投资人则拿着更漂亮的数字给下一轮投资人看。多方组成的利益共同体形成了一个组织化和分工明确的APP刷榜产业链。
在这条产业链内,每个人都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其中。如果将不基于用户真实需求而引导其下载的推广方式都叫做“刷”,很多用户都在获得游戏装备、零花钱和试用体验的同时完成一次次刷榜行为。
这类APP被称为“积分墙”,实际上是除广告条、插屏广告外,一种第三方移动广告平台提供给应用开发商的移动广告形式。除上述“赚钱”APP外,在手游页面中也经常见到。例如在过关时跳出一个窗口告诉用户需要积分才能玩下一关,积分则可以通过下载指定APP获得。
业内将这种激励性的推广方式称为“肉刷”,即用户是真实的,用户行为也真实发生。其特点是风险小,效果好,价格高。
虽然积分墙也属于刷榜的一种,但在应用开发商看来,积分墙是他们为了在App Store里获取曝光而采取的一种竞价手段。其带来的是真实用户,其权重还不低,并非“明显造假”,开发商还会寻求其他曝光机会,所以积分墙这一市场空间依然可观。
随着苹果搜索广告在中国地区开放时间临近,积分墙市场可能受到冲击。据业内人士分析,到时在苹果广告竞价系统上将又是一场资本较量,资本大鳄牢牢占据核心关键词的排名,小微企业可能在苹果广告排名上只能分到一小杯羹。
明码标价的“机刷”
如果说“肉刷”还可以勉强算是广告,直接用手机刷榜(被称为“机刷”)则完全是数据造假。机刷从业者不断破解APP Store排名算法,操作苹果账号完成下载,从而实现排名提升。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告诉凤凰科技,机刷大概有两类:一种是虚拟的机刷,即破解APP Store的协议算法,通过多地服务器及不同地区的VPN在短时间内模拟大量苹果用户的搜索、点击甚至下载行为。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机刷操作不需要真机,同时也不会产生真正的APP下载记录。
第二种则是建立一个机刷工作室,里面存有大量苹果手机,通过一键改机的软件及自动化运行脚本,让这些手机不停的模拟真实用户操作,并做真实的APP下载和安装,每完成一次操作会更换苹果的手机参数使之变为另外一部苹果手机。
这些机刷工作室在市场上并不多,即使应用开发商想找到他们也需要通过广告代理公司。有的推广人员告诉凤凰科技机刷工作室全国不超过5家,也有说十几家的,上述广告公司则说他们和全国几十家机刷工作室都有合作。
尽管对机刷工作室数量的看法有分歧,几位从业者却都向凤凰科技指出了一点:机刷从业者技术过硬,收入不低。
上述广告公司表示,付费榜刷榜更简单,也更便宜。由于用户在晚上下载APP行为较多,付费榜集中在18点、21点两个时间段冲榜。付费榜和畅销榜的客户以手游公司为主。
另外,除了刷榜之外,机刷也有关键词排名服务。上述广告公司表示,这一服务很少明码标价,都是刷机工作室根据关键词及其数量和刷榜效果给出报价。如果该公司本身知名度就不错,想要在5个关键词中维持一周的top 10位置,打包价格可能会在几万到十几万间浮动。
广州APP软件开发公司正在互联了解到,虽然机刷比肉刷更便宜,效果也更快,但是风险更大,一旦被苹果公司查到就有下架风险,而且由此带来的都是假用户,所以大公司多用“肉刷”方法,只有在希望快速曝光某一APP时才会采用这一方式。
通常广告公司会建议先刷一个“马甲APP”的量,然后通过各种推广方式去带动“主APP”的量。“马甲APP”是指该公司旗下另一款非主要运营的APP,这样即使马甲APP被下架也不会影响该公司主推APP。
上述提及的机刷团队均是针对APP Store,在安卓市场上,这种情况少了很多。但这并不意味这安卓市场的APP排名更为准确,只是因为安卓市场过于分散,除了第三方应用商店,各大手机厂商也都拥有自己的应用市场,并且规则各不相同,所以很难统一地去操作。
然而,无论是哪种刷榜方式,都只能获得一时曝光,用户留存率无法保证。虽然广告公司人员声称使用积分墙肉刷的方式能引导用户留存,留存率在20%,但该数据也值得怀疑,毕竟那些在网上教人使用积分墙时都会说上这么一句:用完再删就可以了!而机刷带来的那些假数据,除了在与苹果公司反作弊算法的博弈中能将APP排名推高一把,甚至在广告主的后台都不显示,上榜是其唯一的目的。
对于这些刷榜行为,苹果公司态度明确
“如果开发者尝试欺骗系统,如欺骗审核程序、盗取用户数据、复制其他开发者的成果或人为操纵排名,您的应用将会从苹果商店内移除,您也会被开发者项目计划除名。”
另外,苹果还有一条规定也同时暗示刷榜行为并不可取,“如果我们发现应用中的内容或开发者的行为'过线',我们也会将该应用移除。”对于“过线”具体指的是哪种行为,苹果并未明确说明。不过可以看出,苹果对于应用商店内的应用有最高的控制权,刷榜存在很高的风险。
据消息人士透露,苹果为了打击积分墙刷榜行为,除了常规的监管之外,也会对APP Store算法进行调整,如降低APP Store免费榜单的下载权重,增加卸载率、用户留存等因素的权重,对疑似有刷榜行为的应用进行下架处理。还有人表示苹果会对连续下载多个应用的用户进行追踪,“异常用户”的下载量不计入新增用户之内。
即便如此,野蛮生长的APP仍需要在有限的市场内抢占更多份额。在抄袭、模仿盛行的中国互联网,做一款声音更大的平庸产品比做一款真正有创意、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容易得多,能够在短期内带来更多关注和资本,也能免去苦心开发产品结果却被大公司模仿而出局的风险。
盈利明显受损的,是根据排名下了一堆粗糙应用的用户,虽然有些用户甚至在积分墙平台上通过下载赚了钱。还有没有足够资金用来持续刷榜的中小企业,很快止就步于互联网寒冬。
当刷榜能带来更多关注、用户和高估值,不刷榜则容易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追求利益被证明是一件如此正当、正确的事,谁还在乎所谓的公平和应有的市场秩序?当越来越多的公司将资源花在宣传、推广上面,做产品的公司将越来越少。虚假、浮夸的数字也将互联网发展带向这一方向,从业者被笼罩在一片污浊的空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