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020-87723646
当前位置:首页 > 微信开发知识 > 正文

正在互联微信开发团队分析微信公众号运营的发展趋势

2016-11-01 10:00:37

  正在互联根据一些数据分析,微信公众号在2015年年底,已经突破1000万的规模,自媒体号融资已经屡见不鲜,企业品牌号微信营销更是硝烟弥漫。很多人在关注微信公众平台在2016年会有哪些变化,有哪些发展趋势呢?



  一、中小企业大力推进企业品牌公众号的运营步伐

  如果说2014/2015中小企业对公众号还处于观望和试水阶段的话,那么2016年,中小企业就已经走过了这个阶段,已经可以开始发力了,通过1-2年的运营,已经发现了其中的甜头,一大批中小企业会跟风般的一拥而上,已经在运营的企业品牌公众号,在2016年必然加大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力度。


  还有一个现象不得不注意,各大知名人才招聘网站关于新媒体运营和微信运营人才岗位的数据也是日益增多,在每个岗位的薪资待遇方面也几乎于传统的电子商务相关职位的工资匹敌,这说明一个问题,说明企业在这一块的需求日益旺盛。

  二、集团公司、外企、政府机构加速进入
  
  集团公司、知名品牌,在电子商务和移动互联网领域不是没有嗅觉到,而是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有资金,有人力,有资源,当看到一个新兴行业起来后,并且有十足的把握胜券在握的时候,只需要一声令下,一夜之间粉丝上百万那是轻易而举的事情,他们只需要在传统市场已经布下的渠道上摇臂一呼,就像2015年那些大鳄涉足微商一样,不需要吸粉,不需要推广,短时间内遥遥领先同行业前三甲,就这么简单粗暴。


  其实,PC互联网发展是如何走向,移动互联网也一定会朝这个方向去发展,在微信公众号这一块,他们不是不该缺席,而是应该出场了。

  三、自媒体号依旧是生力军,会产生更多融资案
  
  自媒体公众号发展速度会放缓,会随着时间的增长淘汰一大批,最后能冒出头能留下来的就是胜利者,有大量高质量的精准粉丝、清晰的可观的商业模式的公众号更是能得到资本的青睐,自媒体公众号融资案例会越来越多。

  四、流量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什么叫流量两极分化呢,就是有粉丝和流量的公众号会粉丝越来越多,没有粉丝和流量的公众号会越来越难做,粉丝的增长也是非常的困难。
  走出了瓶颈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推广方式和渠道后,获取粉丝和流量就变得非常的简单,如果没有找到,特别是一些新创建的公众号,会被日益不理想的用户增长数据所吓倒,甚至放弃。

  五、公众号文章阅读量会更低

  随着公众号数量的不断增加,个人、企业、集团、政府等不同角色和主体的加入,图文的阅读量总体会更加糟糕。
  所以,我们的文章如果希望更多人阅读和传播,就必须要从内容上下手,内容不是简单的指图片和文字,他还包括了声音、视频,以及各种能表现的表现形式,比如H5也算是内容。但是需要独特、新颖、专业,这三点一个都跑不掉,否则就会被忽略和埋没。
  
  六、获取用户的成本会更高

  现在获取一个活蹦乱跳的真粉,大概成本在3-5块钱,如果想要搞10万粉丝,那得花费30-50万人民币啊,你敢投吗?
  其实你投与不投,这个市场已经成型了,随着官方的各种营销手段的监管,以及用户自身的市场被教育,再也不是当年的那么小白,成本上升是自然的事情。就连僵尸粉的市场价也是一个月翻几倍,所以未来微信用户的获取成本一定会更高,不会降下来。

  七、运营方向上选择小而美,精准到某个具体的需求点


  现在做公众号如何还想着做大而全的公众号,如果是没有啥资源的,我建议早点放弃,这个市场已经非常的饱和了,基本上没有太大机会去超越那些已经做得很大的大号。想要突出重围,异军突起,我们只能是做小而美。
  
  比如我会写作,比如我爱分享美食,比如我会用苹果手机拍出漂亮的照片,比如我们对女性身体问题特别有研究,比如我们做某一款人群用的产品特别有研究等等,这些都是从某个点开始,别看他小,如果能把这个点做好,你就可以做好N多个点。
  
       八、以团队出现运营公众号的会大量出现


  一个人能做公众号,但是一个人能把公众号做得多么的好,或者说一个人能把一个公众号做到收到风险投资的青睐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不管是个人为主体的公众号,还是自媒体公众号,一两个人能混口饭吃,但是一个团队一起来做一个或者是几个公众号,那或许就有肉吃了还有酒喝。


  所以要做微信公众号真想做好,真想短时间内异军突起,必须要抱团前进,因为只有把一个号做大后,才有流量有粉丝,才能把这个资源池里面的水和鱼分到其它的新建的池塘。


  这个叫策略,其实道理也非常的简单。如果你一个人做呢?一年半载后,粉丝增长还是那个样,同行业和同领域的公众号已经远远把自己甩到后面,而我们如果不抱团,或许永远也就追不上了。

推荐阅读

现在开始您的品牌之旅

在线留言

售前 售后 建议 应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