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小程序跟“互联网+”有什么关系?
2017-01-20 10:11:39
微信小程序为什么会跟“互联网+”相关?从小程序的本质来看,它是跟各行各业的“互联网+”现况最为相关的。在腾讯的说明中,小程序是一个工具,而且是“提高效率,用完即走的工具”,是一种“无处不在,可以随时访问的状态”,不用下载,不占手机内存,可以马上使用的简单程序。
这难道不正是各行各业在谋求与“互联网+”结合时候的理想状态吗?当越来越多的业者意识到用户在使用“互联网+医疗”、“互联网+警务”、“互联网+交通”、“互联网+政务”、“互联网+社保”等等的时候,重要的并不是UV、PV等互联网指标,而是所缩短的时长、所提升的效率、所节约的人力等跟行业服务实际指标,小程序作为一个无需安装,随时随处可用,用完即走的新事物,可以大幅提升用户对行业业务的应用频率,本质上就是让“互联网+”与各行各业之间的连接变得更顺滑,更实在。
从上线当天的几个小程序案例来看,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小程序将会为行业未来应用带来哪些新希望。
服务缩短路径,线上与线下对接得更无缝隙。
我们设想一个常见的情景:如果有位小伙子打篮球扭伤了,他该怎么办?传统的做法是他到医院排队挂号,然后看医生,再排队缴费,最后对着那龙飞凤舞的诊疗报告看大半天;比较新的做法是他在坐车到医院的途中,到微信的城市服务里寻找挂号服务,或者下载一个第三方的挂号APP,他下车后,顺利的话可以马上挂到号,直接看医生了;最新的做法,就是他到医院的时候,用微信扫一扫医院的二维码,识别“挂号平台”这个小程序,他马上就可以看到挂哪个医生的号比较好。
对比三种做法,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做法最费时费力,用户光是排队就可能花费大半小时,如果晚点到医院,当天的专科号都挂满了,那他只能挂急诊;从公众号或者第三方APP来挂号,是近年来流行的“互联网+”做法,当中有些曲折,但已经比传统做法要节省不少时间,前提是用户对“”互联网+医疗”已经有一定了解,起码知道APP叫什么名字,从哪里去下载,或者在微信的层层服务中找出挂号这项公共服务出来;而通过小程序来完成的最新做法则最为直接,因为用户啥都不需要知道,他到医院那一刻开始,只需要拿出手机,对着医院的二维码一扫就行了。
这就是因为小程序的推出本意,即尽快,尽可能地缩短线上与线下的连接路径,用户通过就地搜索和二维码,马上就能连接上所在场景中的服务,于是服务路径被缩到最短——传统的服务路径往往要通过APP或者公众号来“搭桥”,而且需要安装以及进入程序、输入账户密码绑定等各种流程动作,而小程序就直接绕过这些动作和流程,直接到位。“小”的意思,意味着快速和直达服务的核心。
这为各行业场景应用的拓展提供了新希望——原来许许多多要通过不同APP“搭桥”,不断教育用户如何使用的场景应用,现在只需把注意力重新放回在服务本身就行了,由于有了小程序,用户的使用学习成本几乎零,不会用一点都不打紧,在具体的场景下一扫二维码就行,从医院的挂号,到在办证大厅里面的电子核身,统统都可以扫码解决,线下场景真正与线上应用无缝对接。
上一篇:为何电商无法取代超市?
下一篇:各领域是如何玩转“互联网+”?